7月30日晚,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发布情况通报称,已关注到该校学生陈某某在社交平台发布辱骂国家运动员的不当言论情况,对此高度重视,已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将根据调查结果依规依纪作出严肃处理。
看到这则通报后,我特意去搜了一下陈同学的言论。读完之后,最让人感到震惊的是,其发言已经完全达到了出口成“脏”的地步。说话尖酸刻薄的语气、口吐污言秽语且毫无顾忌的态度,甚至已经超越了“辱骂”的范畴。
喜欢或者不喜欢一位运动员,表达一下自己的好恶本来也很正常,但即使对某位运动员无感,为何要用如此恶毒,甚至不堪入目的语言去攻击对方?从网上搜索到的信息看,陈同学在被举报后仍然在朋友圈里发表着满不在乎的言论,很难看出一点吸取教训的样子,对于自己说出的恶毒语言,恐怕也没有太当回事。
更让人感到难以理解的是,能考进名牌大学,足以证明该同学已经具备了不错的文化水平,且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为何一到了网上,却会露出如此不堪的面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类似情况并不是个例。在社交媒体上,语言的粗鄙化似乎已成为普遍趋势。尤其是热点事件的评论区,往往是粗鄙语言的“重灾区”,相互诅咒、侮辱、攻击,很多时候已经到了没有下限的地步。如此乌烟瘴气的环境,常常让人感到沮丧——有话好好说,在社交媒体时代仿佛已经是稀缺品。
按理说,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尤其是很多网友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他们的眼界、见识都已经超越了父母辈。可是,不得不直面的现实是,网络空间的文明程度并没有相应的进步,相反,还面对着退化的危险。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种说法是,这是因为网络普及了,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都能上网了。但事情恐怕并没有那么简单——那个辱骂国家运动员的年轻人,难道不就是最典型的反例?
回想当年那些在BBS冲浪的日子,即便有不同意见、看法,但论坛里的网友还是摆事实、讲道理,追求以理服人。就算通过键盘争论得面红耳赤,也鲜见恶毒、刻薄的用语,倒是常有“不打不相识”的情况出现。现在的通讯设备更先进了,社交媒体更便捷了,可是很多人却失去了相互交流的兴趣,把公共空间拱手让给了各种极端、偏执的观点,这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的现象。
毫无疑问,辱骂国家运动员的陈同学是受到了体育“饭圈文化”的影响,从该同学的发言来看,其早已习惯了和虚拟空间中的“对手”互相谩骂,走到今天这一步也并非偶然,而是日积月累的必然结果。
相信该同学会得到学校的严肃处理,但如何还整个网络空间一片清朗,让那些恶毒、刻薄的语言尽量不再出现,或许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