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由复星艺术中心与上海孚宝文化传媒中心共同出品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时代封面(On the Covers):1931-1945》正式开幕,展览通过集中呈现1931年-1945年的134份珍贵期刊,生动再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的细节记忆。本次展览的展品来自复旦大学杨震教授,他在复旦大学开设面向本科生的“近代中国医学人文历史巡礼”通识课程,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的实证教学,曾获复旦大学钟杨式教学团队荣誉。他表示,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的史料是历史教育的宝库,也是推动历史教育成为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生动载体,希望这些泛黄的期刊能够让人们见微知著,有所启发。

2025年8月3日-8月23日展览期间,全国高中生、初中生、小学生出示学生证可免费参观“时代封面:1931-1945”展览。
“在战火与废墟之间,一本本承载着时代记忆与⺠族心声的期刊,在艰难岁月里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信念与力量。”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表示,复星艺术中心举办《时代封面:1931-195》展览的初心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相信,现在的人们通过这些历史的细节,可以感受历史的温度,从中汲取力量。

从1931年到194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上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积弱积贫的中国何以在这场持久战中取得伟大胜利?据展览策展人、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启元介绍,本次展览立足于抗战期间的期刊史料,以期做出细节的呈现,展览共设“时代的集体焦虑:民族情绪显微镜”“墨痕里的众志图谱:全民抗战的密网”“救国的实业叙事:撸起袖子加油干”和“了不起的‘淡定’:纸间弦歌与字种长存”四个部分,这些期刊是宝贵的历史资料,从不同维度展示了抗战期间中华民族面临的危局与挑战,更一字、一句、一画地刻画出中华民族坚韧不屈、抗战到底的画卷。
时代的集体焦虑与全民抗战的选择
据介绍,展览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时间为序,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展开。第一部分“时代的集体焦虑:民族情绪显微镜”,主要展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前,人们对于民族危亡的担忧和呐喊。第二部分“墨痕里的众志图谱:全民抗战的密网”则聚焦于中国全面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封面叙事。这一部分展出的期刊将中华民族的坚与韧在最脆弱的纸张上具象化了:前线有将士的浴血奋战,后方有民众的坚定支持;海外有侨胞的拳拳之心......其中,《劳工》、《妇女生活》、《儿童阵线》等展品也进一步反映出,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家国而战!

实业复兴的信念与文化传承的“淡定”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本次展览的策展重视细节、重视历史对于今人的共鸣与启迪。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打破了线性叙事的逻辑,将目光投射于抗战期间的企业家和文艺工作者的所思所想所为。第三个部分“救国的实业叙事:撸起袖子加油干”展出了钢铁、医药、畜牧业等实业领域的期刊。第四个部分主题为“了不起的‘淡定’:纸间弦歌与字种长存”。炮火连天,读书声却未曾断绝!这是抗战中最令人动容的“淡定”。学问还要做,诗歌还要写,理论还要研究,国文还要普及,剧本还要创造、戏剧还要演出......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中国文化艺术界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担当。

最脆弱的纸张上:中华民族的坚韧跃然纸上
策展人张彩平坦言:“展出抗战期间的期刊并不容易,由于抗战时期在日寇严密封锁与轰炸的恶劣条件下纸张匮乏,印刷设备损毁,杂志期刊大量使用了粗糙、易破、泛黄的土纸印刷,甚至还有树皮纸。至于印刷则是以老旧设备的铅印为主,根据地则大量使用简陋油印和石印,甚至手抄。因此,许多期刊有些‘已经掉渣’了。但是,这些最脆弱的纸张上,中华民族的坚与韧却跃然纸上。这也是展览名称定为‘时代封面(On the Covers):1931-1945’的深层涵义。”

据介绍,本次展览在策展和展陈上十分注重拉近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距离,后续还将陆续开展相关文化沙龙活动。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23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