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激素茅”长春高新的港股上市计划有了新进展。
9月29日晚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春高新,000661)公告称,已于当天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并于同日在香港联交所网站刊登了此次发行上市的申请资料。
今年7月,长春高新就曾发布公告称,公司审议通过了《关于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公司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相关筹备工作的议案》。对于最新的进展,长春高新强调,此次发行上市尚需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和香港联交所等相关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的批准、核准或备案,该事项仍存在不确定性。
对于港股上市,长春高新在7月份的公告中提到,为的是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公司国际化进程,增强公司在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国际品牌形象。招股书显示,此次港股上市募资将用于创新管线的临床试验、推进临床前项目开发及相关监管事务;将用于潜在全球合作及共同开发,以及扩展海外市场的临床及商业化团队;将用于加强销售及营销能力;将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长春高新成立于1993年,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东北地区最早的一批上市公司之一,旗下拥有金赛药业、百克生物、华康药业、高新地产等四大公司,其中金赛药业业务集中于生长激素业务,百克生物主要从事人用疫苗业务,华康药业聚焦在中成药制剂。
生长激素被俗称为“增高针”,靠着这个系列产品,金赛药业长期以来都是长春高新的业绩支撑。2025年半年报显示,长春高新实现营业收入66.03亿元,其中金赛药业实现收入54.69亿元,营收贡献率超过82%。

长春高新2025年上半年业绩 来源:A股半年报
从整体业绩来看,wind显示,2019年上市以来,长春高新的业绩呈不断增长趋势,自2021年开始连续四年营收超过百亿元,2023年达到新高,但2024年全年收入同比下降7.55%至134.66亿元。归母净利润方面呈现类似的趋势,2023年达到45.32亿元的新高,但2024年同比下降43%至25.83亿元。2025年上半年,长春高新营业收入为66.03亿元,同比下降0.54%;归母净利润为9.83亿元,同比下降42.85%。
对于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波动,长春高新在港股招股书中提到,公司约90%的收入来源于五至六款主要商业化产品,导致收入基础存在集中现象。2023年收入同比增长主要受赛增(注射用人生长激素和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及金赛增(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长效水针剂)的销售增长,以及带状疱疹疫苗的成功商业化推动。2024年收入减少,主要由于带状疱疹疫苗继最初上市后销售正常化,以及赛增水针剂的销售下降,部分被赛增及若干中成药产品的持续增长所抵消。2025年上半年,金赛增销售额的增加抵消了带状疱疹疫苗销售疲软及回报转弱。
业内通常认为,金赛药业生长激素产品的波动主要受集采的影响。长存高新也在招股书提到带量采购政策的影响,该公司认为,尽管带量采购计划下竞标成功能增加销量,但也会对产品定价施加下行压力,以赢得投标,并影响公司向经销商(其向公共医疗机构转售)销售产品的价格,从而影响公司的收入及盈利能力。此外,带量采购计划导致的价格下降往往会建立新的市场参考价,从而对公司销售给私立医院及医疗机构的产品定价造成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
除了业绩波动,长春高新的股价波动也牵动着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心。2020年,长春高新的股价最高曾破500元/股,一度被奉为“东北药茅”。9月30日收盘,长春高新报130元/股,较高点跌去七成。

长春高新产品管线 来源:港股招股书
在多方面承压之下,长春高新在加大研发投入,以寻找新的创新药品种来支撑未来的发展。2025年上半年,长春高新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7.32%,达到13.3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0.21%。但与此同时,公司上半年销售费用达到23.86亿元,同比增长23.43%。
招股书显示,截至实际可行日期,长春高新上市销售超45种商业化药品,包括20多种全球或中国同类首创产品。此外,公司拥有超过40个临床管线和已经递交IND(临床试验)申请的管线,其中14个处于三期临床试验或NDA(新药上市申请)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递交港股上市申请之前,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还选择代理丹麦制药公司ALK的3款脱敏产品在中国大陆范围内的独家代理权益。长春高新在此次交易中最高需要支付金额达到1.78亿欧元,约合15亿元人民币。长春高新称,此次合作产品将与金赛药业儿科业务形成深度产品协同,助力其在生长激素核心领域之外,进一步构筑儿科新领域的竞争优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