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工贸行业累计排查重大事故隐患38万项。其中,企业自查重大事故隐患24.5万项,监管部门执法检查发现13.5万项,企业自查量约为执法检查的1.8倍。”
日前,应急管理部执法工贸局局长杨智慧表示,上述这组数据表明,企业安全理念正在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企业安全管理的主动性大大提升。
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安全生产格局,是如何得以实现的?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跟随2025年“新征程上看应急”网评引导活动采访团,走进湖北、山东等地应急管理部门和企业生产一线观察采访后,找到了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答案:通过政策完善、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与社会共治的协同发力,安全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安全生产格局从政府主导的“要我安全”向企业自觉的“我要安全”深度转变。
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闭环破解安全生产难题
维生素B1生产中所使用的硝酸铵,对储存环境的温度、湿度等都有严格要求,若存储、运输等不当,可能发生剧烈分解爆炸,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跟随采访团在位于湖北襄阳的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投资约800万元,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以60%浓度硝酸替代硝酸铵的工艺路径,新工艺成功消除硝酸铵储存、运输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将工艺风险等级从“特别管控”降至“一般管控”。
该公司董事长高新发表示,2024年应急管理部办公厅印发的《2024年高危细分领域安全风险专项治理工作方案》中提到“使用硝酸铵作为氮源的医药企业开展硝酸铵原料替代工作”等要求,该公司根据要求开展了“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活动,今年5月完成新工艺对老工艺的彻底替换,从根源上杜绝了硝酸铵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针对小微企业安全生产领域薄弱环节,今年湖北省应急管理厅印发《小微工贸企业安全管理指引》,为这类企业落实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要求,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企业安全生产实现这些新变化,与“十四五”期间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加强事前预防、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有密切关系。
2024年初,国务院安委会印发了《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着重在安全理念、安全责任、安全规划、安全法治、安全标准、安全科技、安全工程、安全素质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质量,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方案》提出,利用三年时间,深入开展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教育培训、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体系提升、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安全科技支撑和工程治理、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素质能力提升、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安全生产精准执法和帮扶、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八大行动”;2024年底前基本消除2023年及以前排查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存量,2025年底前有效遏制重大事故隐患增量,2026年底前形成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的常态化机制;针对重大安全风险的一批“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措施落地见效,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同时,应急管理部推动修订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制定完善了《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专项预案,将安全生产的强制性标准占比提升到90%,以硬标准来倒逼安全水平提升;通过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查漏补缺和提质升级,目前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已增加至64项,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判定标准体系,从根本上提升了排查隐患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精准性。
9月2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表示,“十四五”规划应急管理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安全生产方面,2024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十三五”期末下降28.4%;重特大事故起数首次降到个位数,比“十三五”期末下降43.8%,且今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还在持续下降。
建立“报告奖励”等机制,全社会共同促进安全生产
今年6月的一天,在液氯充装过程例行检查时,山东滨化集团员工李喜进刚进入槽车厂房,就闻到了一股疑似氯气渗漏导致的刺鼻气味。他没有放过现场的任何蛛丝马迹,逐一对各个阀门和密封点进行细致排查,最终找到了渗漏点并及时消除了可能得泄漏风险。
“我因为报告这一隐患,获得了公司500元奖励。”近日,李喜进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讲述了自己这次在公司内部报告安全隐患后获得奖励的经历。
去年7月,国务院安委会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以期充分调动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双方积极性,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自觉主动、动态性开展事故隐患自查自纠,构筑安全生产领域的“人民防线”。
澎湃新闻记者近日跟随采访团在湖北、山东等地采访时发现,“员工主动查隐患,企业发放奖励”的制度,已经在各地企业中建立。
在湖北襄阳,中铁十一局集团汉江重工有限公司建立了安全积分制度。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该公司员工参加安全教育、报告安全隐患等,可获得加分,积分超出员工初始积分部分可在“安全积分超市”兑换日常用品。如,3积分可兑换花露水,9积分可兑换洗面奶,12积分可兑换剃须刀,30积分可兑换蓝牙耳机。此外,每季度积分排名前三名的员工,还能获得100-300元不等的奖励。

中铁十一局集团汉江重工有限公司员工介绍如何用积分在安全积分超市兑换奖品。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程婷摄
中铁十一局集团汉江重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安全管控由“约束+惩罚型”模式改为“约束+激励型”模式,实行安全积分制度后,员工由“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
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有了,但我发现隐患后报告了会不会得罪人?会不会反而被问责?
山东临沂蒙阴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张兆利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最初确实会有企业员工“不愿报、不敢报”的问题。为了破解企业内部人员因“怕得罪人、怕遭报复、怕没回报”不愿举报的问题,蒙阴县从制度设计入手,打出“信任+激励+保障”组合拳。
张兆利表示,一方面蒙阴县委、县政府将“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纳入年度安全生产重点改革任务,并督促相关部门指导企业设立有奖报告专项资金,统筹协调报告受理流转、责任倒查等工作,确保制度落地有支撑。另一方面,蒙阴县应急管理局指导企业制定《报告人保护承诺书》,明确不泄露报告人个人信息、未经允许不公开报告内容;同步与企业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要求企业建立“报告信息保密台账”,对打击报复报告人的行为“零容忍”,并着重推广“全程保密”型隐患有奖报告,消除员工报告顾虑。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以来,蒙阴全县企业累计报告并整改隐患32600项,整改率100%,累计兑现奖励折合现金163.24万元,一线员工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张兆利说。
“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建立,调动了企业内部及时自动发现隐患、自觉主动整改隐患的积极性。”日前,据应急管理部调查统计司司长李豪文介绍,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国14个重点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中,建立该机制的占比达99.5%,有28个省份达到100%,自制度建立一年多来累计排查整改事故隐患800多万项,发放奖励金额近6亿元。
此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发动社会群众举报安全生产问题隐患。李豪文提到,2023年应急管理部还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举报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互联网+微信小程序+举报”工作模式,发动社会群众举报查处隐患,取得了积极效果。近几年举报数量和奖励金额大幅跃升,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受理安全生产举报43.3万件,约为2020年全年受理量的10倍,其中查实25.2万件,查实率58.1%;全国共发放安全生产举报奖励4126.5万元,约为2020年全年奖励金额的4.7倍。
“智慧监管”+服务新模式,让监管变为帮企业防风险
澎湃新闻记者在随团采访中还了解到,依托AI等技术赋能,应急管理部门“以安全统筹发展”的“智慧监管”+服务新模式,使企业感受到“监管不再是‘找麻烦’,而是帮企业防风险”,从而愿意主动配合安全生产监管工作。
“我们建设完成了国家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并进行全国推广应用。”应急管理部监测防火司副司长王成磊介绍,该平台还接入了气象决策、水情会商、森林草原火险、天眼卫星、危险化学品、煤矿、尾矿库等30个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可供会商调度各类风险态势。
在地方层面,各类智能化的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平台已在安全生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湖北省应急管理厅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负责人黄洋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该中心已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园区)、企业五级的监测预警平台体系,并整合应急管理部“久安大模型”和9类监测手段,形成“空天地人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

湖北省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平台上可查看企业风险隐患预警与处置相关情况。
目前,该平台“数智赋能安全生产——湖北省风险隐患监测预警体系”已将5601家危化品、非煤矿山、冶金钢铁、深井铸造、烟花爆竹等高危企业,1.6万余处洪涝、地质、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点纳入监测。通过湖北风险隐患监测预警平台,可实现监测、研判、预警、处置、督办、评估六个环节的工作流程。
“以安全生产为例,一旦监测到异常,系统无需人工干预,就能通过大模型快速研判,生成红、橙、黄、蓝四级预警信息,并将相关信息推送到省市县园区企业相关系统和监管人员手机,提醒其进行处置。”湖北省应急管理厅风险隐患监测预警中心负责人刘毅说。
他表示,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收到预警信息后,经过现场核查,如果存在问题,在反馈的处置时限内,在移动APP上启动隐患整改流程,整改完成后信息会同步到平台,这样风险处置流程就完成了。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不用走进企业现场,就完成了隐患排查、督办工作,而企业若对被监测预警平台发现的隐患处置及时妥当,不仅不会受到处罚,还因消除了隐患而受益。
山东基于全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并部署应用了山东省安全生产综合调度子系统,加强全过程精准分析研判和调度指导。同时,山东聚焦违规电气焊和违规施工、高处坠落、有限空间作业、外包施工等最容易引发事故的关键环节,组织“四个专项整治”,全面规范作业管理,强化关键时段科学管控。目前,山东已建成全省电气焊作业“一芯一码一平台”,17.6万台电焊机、18.6万名持证焊工纳入“山东好焊”平台精准管控,有效防范减少了违规动火作业。
山东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山东还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推行“线上+线下”执法模式,运用无人机、视频监控等非现场执法手段,减少入企次数,提升执法效能。同时,山东开展安全生产精准执法和帮扶行动,分行业制定了分级分类标准和23类重点行业领域执法检查事项,对高危企业全覆盖执法,对一般企业“双随机”抽查。
在山东临沂泰森日盛集团有限公司的木材加工生产线上,随处可见隐患“二维码”告知卡。扫码就能查看所在区域安全设施设备的常见事故隐患及整改措施建议。

泰森日盛集团有限公司介绍企业使用隐患“二维码”告知卡情况。
山东省临沂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四级调研员、副支队长孙庆彬介绍,临沂应急管理部门通过开展“码上查改、动态清零”活动,在涉爆粉尘、涉氨制冷、深井铸造铝加工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设施设备对常见事故隐患及整改措施建议,制成二维码给企业免费张贴,促进企业自查自改。
“近年来,临沂市应急管理局行政执法工作推行‘执法+服务’模式,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孙庆彬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我们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实行差异化执法检查,如:低风险、管理好的企业,我们实行有事必到、无事不扰;依托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无人机航拍等,减少现场执法。此外,我们组织执法人员和安全专家梳理反复检查反复存在的问题,先后编制了三期《常见问题隐患整改指南》,得到了企业等多方认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